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,矿山行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。在数字化的浪潮中,百米深的矿井之下,一场关于人力解放与科技突围的变革正在凉山矿业悄然上演,传统井下岗位正经历从人力密集操作到智能集约管理的蜕变,形成安全高效生产的有效保障能力。
井下岗位实现“智慧变身”
作为矿山安全生产的“生命线”,井下排水系统曾长期依赖人工操作,泵站需要人工24小时值守,根据水位手动启停水泵,不仅劳动强度大,还存在响应滞后等问题。凉山矿业以智能化改造破局,在井下排水系统构建智能感知网络,设置高低液位自动启停泵。
“过去每班在泵站值守,现场设备噪声大,现在坐在监控室就能实时掌握水仓水位和设备运行情况。”凉山矿业采矿厂现场操作人员介绍说。通过数智化升级改造后,井下水泵站改为无人值守模式,操作岗位人员减少56%,转向设备远程监测与现场点检,原本需要多人协作、耗时费力的流程升级为“指尖轻触”,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至“秒级”。
井下操作岗位的“智慧变身”,折射出凉山矿业通过数智化改造赋能,打破了一人一岗、一岗一责的固有模式,让人力资源从看设备转向管系统,昔日的操作工转型为多面手,不仅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,还显著提升了井下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。
从“有”到“无”的瓶颈突破
数智化矿山是一个多系统、多层次、多专业领域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,凉山矿业从优化数据资源采集、处理、使用、共享等环节管理入手,提升数据管理水平,赋能井下安全生产。
矿山安全生产的支撑技术核心在于实现实时监测、精准预警、智能决策和高效响应。长期以来,井下设备监测受限于有线传输的高成本与脆弱性,复杂巷道环境导致线缆铺设难度大、维护成本高,部分监测设备难以满足大规模、高精度数据传输需求,容易导致设备状态信息缺失,影响故障诊断与后续维修安排。
凉山矿业以4+5G网络建设为突破口,构建覆盖全井下无线通信体系。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,根据巷道走向、作业区域精准部署基站,确保采掘工作面、运输巷道、机电硐室等关键区域信号全覆盖。将开停传感器与网络模块深度集成,优化电路设计与物理封装,保障网络在井下复杂环境中全面覆盖,为开停传感器数据传输提供稳定的通信链路,使得数据传输准确率大幅提升。
凉山矿业采矿厂集成后的设备,能够便捷地安装与部署在井下各类设备上,便可实现数据监测上传,通过关闭非必要的功能模块,延长备用电源的供电时间,传感器在停电后仍可维持数小时关键数据监测,彻底解决“断电即断联”的痛点。如今,井下风机、水泵等设备设施的运行参数以秒级频率同步至监控中心,值班人员通过屏幕即可实时查看设备“健康状态”,故障定位时间压缩至“分钟级”。
生产流程管理迈向智能集约和高效协同
在凉山矿业采矿厂调度指挥中心,通过面前的巨型显示屏看到,井下各个生产环节安全有序运行,这一切只需要调度员轻点鼠标就可实现。
作为全矿安全生产的“智慧大脑”,采矿厂整合检测、自控、计算机等技术,建成覆盖全矿的数字化生产安全管控平台,可以直接掌控和调度井下生产活动,有效提升高效生产的数字化、信息化水平,推动各类信息系统集成。
该平台集成提升及溜破系统、通风及给排水集中监控系统、电机车运输信号系统、斜坡道运输信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监控数据与生产数据,实现生产调度、集中监控等核心功能,对矿山环境、生产设备及人员安全的全面、实时、精准控制。通过平台的实时数据汇聚,分散的设备运行参数转化为可视化“动态图谱”,值班人员可通过PC端与视频监控联运,实现设备远程启停与状态调整,彻底改变了传统矿山“信息孤岛”的管理困境,实时映射井下生产运行全貌,推动管理模式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型。
随着数智化矿山建设的深入推进,凉山矿业让井下生产管理模式从“人海战术”迈向“智能集约”,实现生产流程的高效协同与精准管理,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,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(郑涛 杨杰)
责任编辑:张宝德
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
地址: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